错位的梦寐

《格局》—— 吴军

2020-06-19


《格局》是吴军博士继《见识》《态度》后的第三部人生进阶作品。

《格局》

格局越大,成就越大

c37a572cbf5f445abe8cb38dbcd02bd0

上帝在西方的文化中是一个万能的角色。西方人即使不信上帝,通常也会把上帝和奇迹联系在一起。

比如,当遇到绝境时, 人们往往说“只能祈祷了”,言外之意就是只能等着奇迹出现。然而,有一则关于上帝的故事告诉我们,奇迹能否出现,其实和人的主动性有关。

这则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位非常虔诚的教徒,相信上帝能帮他解决一切难题。有一天他的房子着火了,他被困在里面,这个人就不断地祈祷,祈求上帝来救他。上帝当然没有来,但是来了一辆消防车。消防员搭了梯子,爬上屋顶,要救他出去。这个人拒绝了消防员的帮助,他说:“我不走,我在等上帝来救我,他一定会来的。” 消防员怎么都劝不动他,火势越来越大,消防员不得不离开,然后让消防局派了架直升机来救他。救援人员从直升机上放下软梯,让他赶快爬上来,这个人却说:“我不走,我在等上帝来救我,他一定会来的。” 最终,上帝没有出现,这个人被烧死了。

这位虔诚的教徒死了之后,在天堂见到了上帝。他非常委屈地问上帝:“上帝,我那么虔诚地信奉你,你怎么不来救我?” 上帝回答:“我第一次派了消防员去救你,第二次派了直升机去,可是你坚持不走,我也没有办法。” 虽然大部分人不会像故事里这个虔诚的教徒那样遇到火灾,但是在生活中,遇事不主动的人,上帝也没有办法帮他。

3e719179b6d1420f98104d69d6b14566

我们会在公司里看到这样一类人,他们认为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工作后,领导就会主动提拔自己。可是,一次、两次甚至三次,领导都把提拔的机会给了别人。

这类人就会出现类似那个教徒的想法:领导啊,我这么努力地工作,你为什么不提拔我呢?这类人的问题在于,缺乏主动性。

在工作中,主动性不仅体现在像老黄牛一样把本职工作做好,还要主动和领导沟通,承担更多、更重要的任务。

虽然领导有责任了解每一个下属的工作情况,但对一个管理着 20 个人的经理来说,即便每周和每个下属聊半小时工作,都要花掉他 1/4 的工作时间,这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

更何况,即便找每个下属聊了半小时,经理事后也未必记得住每个人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水平如何。通常的情况是,经理最了解和自己走得比较近的、经常主动谈工作的下属的情况。

因此,一个主动工作的人,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管理好自己和下属,还要善于“管理”自己的上级。

很多人可能会对“管理上级”感到陌生,甚至觉得这个说法错了,因为他们认为管理是上级对下级的。

其实,管理上级不是给上级分配任务,也不是不服从上级的安排,而是让上级了解我们的工作,并且在必要时及时寻求上级的帮助。对于这样具有高度主动性的员工,上级都喜欢。

很多时候,事情能不能做成,问题能不能解决,取决于做事情的人是否有主动性。特别是在不理想的环境中做事情时,个人需要主动创造一个好环境。

767822b2d41148179f79c1c38d1a85fc

我 1996 年出国时,办理美国签证没办法预约,人们要一大早到美国领事馆门前排队。由于领事馆每天能接待的人数有限,所以先到者才有机会,去晚了就办不上了。

通常早上 6 点就有人在那里等候,而领事馆要到八九点才会开门。其间的两三个小时大家只好在队伍里站着,连厕所都不敢去,因为一旦离开,后面的人就不认账了。

我去办理面签时,早上 6 点多到了领事馆,那里已经排了几十个人。排队的人聊起天来,介绍各自的情况,慢慢就彼此熟悉了。

我们饿着肚子站了没多久就累了,又不敢离开,于是我说:“我们来发序号吧,这样大家可以去厕所,买早餐。”

大家都赞同,于是我做了号码牌,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发给大家,又找了两三个人来帮我维持秩序。这样一来,我们就不必都站在那里,可以到旁边歇息一下,或者去吃早饭。

等到领事馆开门后,我和几个人一直维持着秩序,让其他人按顺序进去面签。快轮到我时,我就把维持秩序的事情交给后面几个人继续做。

每个人都不希望队伍混乱,影响到自己面签,因此每当前面的人进去之后,后面的人就会接上。等我办完签证从大使馆出来时,发现队伍依然井然有序。

几年前,我和合伙人李强先生讲起这件事,他听了之后告诉我,他也有类似的经历。他比我早几年出国,那时托福考试报名要排很长的队,常常一排就是四五个小时。这么长的时间,难免会发生混乱,报考者经常会争吵起来。

李强就和几个同学用发序号的方式维持报名秩序。由于排队时间很长,有的人拿了号就走了,因此,他们每过一个小时就会重新发一次号,把那些试图占便宜的人清理掉。

靠着自己的主动性,大家保持着排队的秩序, 报名没有再像以前那样出现混乱。

或许是因为有主动性,我们才能把一些投资人组织起来,在硅谷一同投资。我们在给创业者投资时发现,创业者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做事是否有主动性。

主动性对所有人都是必要的,对创业者而言尤为重要。

在创业者面前,几乎一切都是未知的,没有一定之规可以遵循。更糟糕的情况是,事情做起来才发现条件其实并不成熟,需要自己创造条件。而且,和最后目标无关的杂事特别多,创业者需要亲力亲为。

在这种情况下,主动性是第一位的,个人的本事反倒是第二位的,这一点和在大公司里做事是完全不同的。在大公司里,主动性虽然很重要,但是公司已经有一定规模,业务发展平稳,平时该做什么事、怎么做事都有章可循。

很多人按照惯例、按照领导的安排做事,通常不会有什么失误。

现在提起电商,很多人会想到阿里巴巴,觉得阿里巴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先发优势。其实,在十几年前,阿里巴巴刚开始做电商时,前面已经倒下了一批电商公司,其中最著名的就8848.com——它是以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命名的。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在公司倒闭后说,中国不具有做电商的土壤。

因为当时没有网上支付,没有信用体系,没有方便的物流,交易的各方缺乏诚信和相互的信任,供货方不规范的手工操作导致管理成本很高。结果,几乎每一笔交易不是有纠纷,就是因为效率低下而完成得非常艰难。

在所有人都不看好中国电商环境时,马云却把阿里巴巴做成功了。他比前辈强的地方并不在于技术更好、产品更漂亮,实际上,阿里巴巴一开始在这两个方面做得真不如倒掉的那批电商公司。

马云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做事情的主动性。

当时,中国没有支付手段,马云就自己做一个;没有信用体系,马云就自己建立一个;没有好的物流,马云就让公司出面和物流企业谈一个消费者能够接受的条件。

马云虽然遭遇了不少失败,一些问题不能马上解决——比如,阿里软件就失败了,通过软件帮助电商实现内部自动管理的目标没有实现——但是,总的来讲,马云和他的公司本着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花了几年时间,基本解决了电商会遇到的主要问题,因此有了后来的成功。

如果马云被动地把答应风险投资人的工作都做完,然后告诉对方中国目前不具备条件,尝试失败了,那么,我们现在可能就看不到阿里巴巴了。

df7fb4a91d114cd2875d32c3399a0050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需要主动性,因为变化太快,只有主动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现在成功企业的主营业务和 10 年前相比,往往有很大的变化。阿里巴巴最早赖以生存的 B2B(企业对企业)生意,不到 10 年就荡然无存;腾讯最成功的产品微信,10 年前还没有诞生。

没有主动性的企业, 很快就会被淘汰;同样,没有主动性的个人,处境会越来越艰难, 因为我们从事的行业消失的速度远比我们想象的快。

主动做事的收益或许不会在一两天内显现出来,但是长期坚持下来,主动做事的人就能和其他人拉开距离。

到了关键的时候,只有主动做事,奇迹才会发生!

聪明的人,都懂的及时止损

或许并非所有“主动”的人都有大格局,但拥有大格局的人多数都十分懂得把握“主动”的时机,他们不仅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开始”,当然还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下”。

所以今天主题是“舍得止损,才能斩断厄运”。

c37a572cbf5f445abe8cb38dbcd02bd0

人这一辈子总会有好运气和坏运气。

对绝大多数人来讲,一次好运气并不足以改变命运。但对很多人来讲,一次坏运气足以让人倒霉很长时间,造成长期心理阴影。

更严重的是,这些坏运气会被放大,形成蝴蝶效应,产生雪崩式的灾难。

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部的温哥华岛上有一座叫作维多利亚的小城,它濒临太平洋,往东和温哥华市隔海相望,往南和美国的西雅图市相呼应。

它是加拿大西海岸著名的度假胜地,景色宜人。岛上有一家历史悠久的五星级酒店,名叫费尔蒙特帝后酒店(Fairmont Empress Hotel)。

它不仅是当地最好的酒店,而且周边环境特别好。酒店楼下是一个有上千株玫瑰的花园,从酒店内还能看到不远处漂亮的海港。

2001 年,一名加拿大男子被这家酒店列入了禁止入住的黑名单,直到 17 年后才获“解禁”。这位男子究竟做了什么事情呢?

简单地看,就是他特别倒霉。

这个人叫尼克·伯奇尔,他出生在加拿大东部。2001 年, 他到加拿大西部出差,家乡人说那里有一种意大利辣味香肠(Pepperoni)——就是比萨上的薄片香肠——非常有名,托他带一些回去,伯奇尔就买了一些。

在出差的旅途中,伯奇尔只能把香肠放在行李箱中。到了维多利亚,伯奇尔入住了费尔蒙特帝后酒店。因为怕香肠在箱子里捂的时间较长变质了,到了酒店后,他就把香肠从行李箱中拿出来,打开窗户晾一晾。

当时正值 4 月,维多利亚春寒料峭。伯奇尔晾好香肠后,就出门散步了四五个小时。

等伯奇尔回到酒店房间时,他惊呆了——一大群海鸥正在他的房间里吃香肠。伯奇尔估计,房间里大约有 40 只海鸥, 到处都是海鸥的粪便、羽毛和一块块被捣烂的香肠。

由于海鸥扑扇着翅膀满屋子飞,台灯倒了,窗帘掉了。伯奇尔气得跑上去扑打海鸥,想把它们往窗外赶。

有些海鸥被他赶跑了,有些却又飞回来。伯奇尔气得脱下鞋子打海鸥,还拿起酒店的浴巾往海鸥身上抽。

最后还有一只海鸥扑在香肠上怎么都不肯走,伯奇尔抓起浴巾扑到它身上,裹住海鸥把它扔到窗外。

当时,酒店下面的花园里正在举行下午茶活动。宾客们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会儿天上掉下来几只海鸥,一会儿又飞下来一只鞋,最后掉下来一条大浴巾,浴巾里飞出一只海鸥。

整个下午茶活动都被搅黄了。

伯奇尔赶走海鸥后,想起自己马上要去参加一项重要的商务活动。由于只带了一双鞋,他急忙下楼找鞋。

最后,他找到了扔下去的那只鞋,上面全是泥巴。伯奇尔拿着脏鞋子回到房间,把它冲洗干净。

但是,湿的鞋子颜色深,没有扔下去的那只干净的鞋子颜色浅,他显然无法穿着两只颜色不一样的鞋子参加活动。

于是,伯奇尔把吹风机塞进鞋里,试图把鞋子烘干。这时,电话铃声响了。他没有关掉吹风机就去隔壁接电话,而吹风机从鞋子里滑出来掉进洗手池,导致电线短路,酒店多个房间停电。

伯奇尔后来说,如果自己能冷静点,应该想到把干净的鞋子弄湿,而不是把湿的鞋子吹干。

伯奇尔因为赶时间,只好打电话给前台,让保洁人员进屋打扫。

伯奇尔说:“我迄今仍记得开门时那名(保洁)女士脸上的表情,而我根本不知道该跟她说什么,只好说‘对不起’,然后就去参加活动了。”

伯奇尔晚上回到房间时,发现已经打扫干净了,但是自己的物品不见了。他跑去询问酒店, 才知道行李被转移到了行李间。而酒店通知他,费尔蒙特帝后酒店不再欢迎他。

17 年后,伯奇尔给酒店写了封道歉信,还给酒店人员送去了意大利辣香肠,请求和解,希望酒店把他移出不受欢迎宾客黑名单,把这 17 年视作他已经服的刑期。

酒店乐不可支地读完信后答应了他的要求。酒店说,老员工仍记得这名客人:

“我们期待伯奇尔先生再次入住。”

3e719179b6d1420f98104d69d6b14566

这件事看起来像是愚人节玩笑,所以,伯奇尔在社交媒体上登出他的故事后,大家都不相信。

后来,媒体从酒店方面证实了伯奇尔描述的都是事实。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也以为是玩笑,查了很多英文媒体才证实确有其事。

有的人可能看过这样一个笑话:马掌上掉了一个钉子,损害了马掌,坏马掌崴了马的腿,瘸腿的马把将军摔伤了,少了将军的军队输掉了一场战役。

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能说明处理不好坏运气,就会遇到一连串倒霉事,最后造成灾难。

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人像伯奇尔那样不断地犯错误,而且为了弥补一个小的损失,造成了更大的损失。

有的人早上起晚了,为了赶上早晨的会议,超速开车,被警察拦下,既被罚款扣分,还耽误了更多的时间。

一些人考试时为了死抠一道做不出来的题,把整个考试搞砸了。就这样,原本只是局部的小问题, 引发了一个个接踵而至的厄运,形成了一个厄运链。

伯奇尔有四五次斩断坏运气的机会,但是他不懂得止损,总想补救,结果窟窿越补越大。

如果他直接扔掉了香肠,最坏的情况不过是被朋友乡亲责骂两句。如果发现海鸥吃掉了香肠,他能够冷静应对,承认自己的损失,他或许会叫酒店的人帮忙赶走海鸥,而不是发疯似的把东西都扔到楼下,把其他人的下午茶活动搅黄。

如果他把鞋子洗干净后,接受一只颜色深、一只颜色浅的现状,就不会做用吹风机吹鞋子这种危险的事情。最后,如果他不匆匆忙忙地接电话,就不会把酒店搞得短路断电。

类似地,如果起晚的人懂得止损,就不会开快车赶时间,也就不至于被警察拦下;考试的时候懂得止损,最多丢一道题的分, 不至于毁掉整个考试。

怎样才能斩断厄运链呢?

方法很简单,只要记住“止损”和“认命”这 4 个字就可以了。

其实,其实你没那么忙

这里提到一个词——“积极废人”,顾名思义,就是指心态非常积极,落实到行动却宛如“废人”的状态。

c37a572cbf5f445abe8cb38dbcd02bd0

很多人说:“我这么努力,为什么还是不行?”实际上,上天不会亏待一个真正努力的人,但也不会同情假勤奋的人。

我在谷歌和腾讯参与分析了绩效平平的员工,又结合一些职业管理培训专家的经历,发现特别忙但是绩效差的人,除了是伪工作者之外,通常还有三个毛病:

第一,干了太多不该干的事情。

我有一位女同事,她是十足的“工作狂”。有同事请求她帮忙,她总是一口答应,不惜耗费一整天时间。

结果,下班时发现必须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做完,她只能加班加点地赶工。日子久了,她成了单位里早来晚走的“劳模”,但是因为要完成的任务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交,她的绩效并不好。

她曾经和我们诉苦,我们让她推掉不该做的事情,但她早已习惯成自然,即便改正了一两天,老毛病也会很快再犯。

她到单位的时间比很多人早,但是其他人用不了几年时间就在职级上超过了她。

我讲过的伪工作者好歹会做本职工作,但像这位女同事一样瞎忙的人,往往分不清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焦头烂额在所难免。

这里我还要专门把“亲朋好友托付的事情”单拎出来说一说。因为很多人平时做事是有原则、有一定判断力的,如果是陌生人提出不合理要求,他们未必会因此耽误自己的时间,但如果是亲朋好友找上门来,原则就没有了。

我对亲朋好友提出的请求,通常用两个尺度判断帮还是不帮。第一,不帮违反原则的忙,以及自己帮不上的忙。

后一种情况下要第一时间告诉对方,以免对方有不合理的期望,反而耽误了事情。第二,分清哪些问题应该由他们自己解决,哪些需要我帮忙解决。

对于前者,我通常会客气、坚决地回绝。比如,我过去经常往返于中美之间,朋友又多,总有人托我带东西。我会严格区分哪些东西可以带,哪些东西直接拒绝带。

iPhone(苹果手机) 刚上市,中国买不到,有人托我带一个,我会答应。

一来 iPhone体积小,携带方便;二来它的价格较高,带一次值得;三来手机两三年才换一部,不会需要我经常带。

但是有些人托我给国内的亲朋好友带美国大杏仁、尿不湿或者奶粉,我就拒绝了。

一磅(约0.45 千克)杏仁才能省几美元,奶粉和尿不湿是消耗品,带起来没完没了,更何况两边交接东西都要花时间。

因此,这类忙我一律拒绝帮。我希望我给对方带去的是更大的价值,而不是成为搬运工。

有些读者给我留言,说他们在单位里对同事有求必应,于是很多同事占他们的便宜,凡事找他们帮忙,以致自己的工作没做好,领导也不满意。

我如果是他们的领导也会不满意,因为在单位里,一个人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是到处帮别人忙。分不清哪些事情该做好,哪些事情不能做,难免会陷入“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的怪圈。

我们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一个“好好先生”。

3e719179b6d1420f98104d69d6b14566

第二个毛病是喜欢同时做很多事情。

很多人喜欢同时做很多事情,这种做事方法在英语里有个词叫作 multitasking,即多任务同时处理,非常精辟形象。计算机由于计算功能强大,通信的带宽比较宽,可以多任务并行处理。

但是对于人来讲,说得通俗点儿,多任务并行就是一心多用。

在我从研究人员转变为投资人,还出版了一些书之后,很多人问我是如何做到多任务并行的,又是如何实现跨界的。

说实话,我在同一时间只能做一件事,也就是说,我的工作状态是单任务的,不是多任务的。我在年轻的时候曾想通过多任务的方式多做几件事,结果是一件事都做不好,时间一长,我总是在低水平上兜圈子。

根据我的观察,绝大部分人不具有多任务处理事情的能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做过一项研究,表明人脑同步思考的能力其实非常有限。

2009 年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中有一篇文章写道,人脑的带宽只有区区 60 比特 / 秒,是(那个年代)上网带宽的十万分之一。

我看到的对于人脑带宽最高的估计,不过每秒上千比特。照这个速度传一幅手机图片,大约需要一小时。由于生理上的局限,人在某一时刻只能接收、保留和处理少量的信息。

如果一心多用,不仅不能多做事情,反而会因为来回切换任务而降低工作效率,还容易导致错误不断。

古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

这是给所有前去求神谕的人看的。认识自己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大脑会欺骗我们,让我们以为自己可以做得更多。

在了解自己真实的能力之前,人的潜意识总认为自己能行,不仅有潜力,还能挤压时间同时处理很多任务,但这只是一厢情愿。

当脑子里的任务积压过度,一开始可能只是出现一些小错误, 不会造成太大的麻烦。但是,当有限的脑力跟不上一心多用的野心,任务积压得越来越多时,大问题就会集中爆发。

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帕布斯·海恩提出了一个关于航空界安全飞行的法则——海恩法则。

海恩发现,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都有大约 30 起轻微事故和 300 起未遂事故,以及上千个事故隐患。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出现大问题,并不表示那种做法就是安全的。

比如,一边开车一边发微信,每一次都是上千起事故隐患中的一次;被别人按了喇叭, 就已经上升到未遂事故了;如果还不注意,早晚会被警察扣下, 或者发生交通事故。

如果一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总是小错不断,无论成绩还是绩效都好不了。

767822b2d41148179f79c1c38d1a85fc

第三个问题在于迷信所谓的速成。

很多人喜欢用微观经济学的视角审视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总想着付出最少而得到最多。其实,世界是非常公平的。

极端不公平的交易即便没有消失,现在也非常少了,而且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一旦存在,很快就会被人找到,参与的人多了,回报就会马上下降。

不少人问我学什么专业未来收入高,工作还不会太辛苦。大家其实不妨反问一下自己,是否存在这样的好专业。

辛苦且回报低的专业能找到,但是轻松而回报高的专业几乎不存在。抱着取巧心理的人,不是在和同龄人竞争,而是在挑战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挑战市场的有效性,或者说是在和上帝竞争。

对速成的崇拜也是“瞎忙族”的一大特点。他们相信自己能找到别人找不到的捷径,而不是沉住气慢慢提升自己。

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狗熊掰玉米。比如,有的人想学好英语口语,先去报口语速成班,然后采用所谓的轻松学习 App(应用程序)。事实上,功夫没下够,用什么方法都是在浪费时间。

我有一个同学极具语言天赋,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样样精通。我问她学语言有什么秘诀,她说其实就是有耐心。

我的另一个朋友想练习英语口语,却又不愿意吃苦。刚开始采用的方法是看美剧,效果不好后,她就去听美国之音和 BBC(英国广播公司)节目。

最后时间花了不少,说出来的英语别人却听不懂。我告诉她, 美国之音和 BBC 的口音存在巨大差异,而像《老友记》这样的生活片里的发音,和新闻播音腔截然不同。

将三者混在一起, 效果可想而知。她挑的学习方式都是相对轻松的,在她看来是捷径。其实,只要确定一个学习目标,长期坚持,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要解决上述三个问题,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说难,是因为人的本性难移。一些读者读完我的书,抱怨书中没有让他们一用就灵验的抓手,这其实还是抱着想走捷径的想法。

如果真有不需要努力的捷径,所有人都能学会,这个捷径带来的优势一定不具有稀缺性,也就不能称其为优势了。

说容易,其实只要把做事的节奏慢下来,先动脑,再动手,把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从任务清单上删除;在做事的过程中按部就班地把事情做好,不要开了很多头却不结尾;做完事情,审视一下自己的得失,评估一下效果,以备将来参考。

这样,效率自然能提高,收益也能随之而来。

这五种人,容易被职场淘汰

在职场中,“积极废人”很难有什么建树,因此,罗列工作清单,区分事情的重要性,适度把握工作节奏就变得非常重要。

今天的主题,是容易被职场生态中“腐食者”盯上的5种人。

职场生态中的“腐食者”

自然生态中的“腐食者”,指的是那些以死亡或将死动物为食物的食腐动物,比如鬣狗、蚯蚓、秃鹫等,食腐动物主要以进食腐肉维生,在整个生态环境中,扮演着“清除者”的角色。

换句话讲,食腐动物虽然处于食物链底端,地位却非比寻常。

职场生态和自然界生态一样,人数比较多的单位,往往也需要一个或多个扮演“清除者”角色的人,这些人就是“腐食者”。

一方面,腐食者对我们是一个威胁,被他们盯上可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每一次公司裁员,被腐食者盯上的人很容易成为牺牲品。

另一方面,腐食者在帮助我们清理环境,给我们更大的发展空间。

正如没有腐食者就没有自然界的进化一样,如果一个单位里没有腐食现象,所有人无论能力高低、业绩好坏、同事间相处得是否融洽,最后都不会被淘汰,那么这个挤满了不作为个体的单位自己就会死掉。

每个人都要争取做生态里健康的一环,针对腐食者的这些特性,我们能做的就是避免成为腐食者攻击的对象。

腐食者不会攻击什么样的人呢?

就如同秃鹫不会攻击健康动物,做空者不会做空牛气冲天的股票一样,腐食者不会主动攻击那些根基牢固、风头正盛的人。

在单位里,有的人即使暂时落魄,腐食者也知道他将来必定能东山再起。

腐食者不仅依然对他比较客气,甚至还会帮助他(如同在股市上抄底一样)。

反之,如果腐食者认定一个人永远不会有大出息,在需要找一只替罪羊的时候就会对此人出手,各种倒霉事就会落到这个人头上。

了解管理层,才能理解处境的危险

什么人最容易成为腐食者的牺牲品呢?我把他们归结成 5 种人。

不过,在介绍这 5 种人之前,我想先讲一讲公司里各个层级管理者的心里话。

这些话是他们平日内心所想却又不好意思说的。只有了解了管理者的想法,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这 5 种人的处境很危险。

首先,管理者的地位常常取决于团队的规模。管理 100 个人的管理者,在单位里的重要性通常高于只管 10 个人的管理者。除非后者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精英团队。

通常,管理者要往上爬,就要将自己做的事情表现得很重要,不断扩张自己的团队。我有一个在微软做到副总裁级别的朋友,他在被提升之前和我讲,他要努力将自己的团队从 100 多人扩大到 1000 人,这样他就可以当副总裁了。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因此,除非万不得已,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管理者一般也不会解雇自己的手下,即便那些人做得很差。也就是说,管理者通常不会扮演腐食者的角色。

这样一看,公司中层干部和公司在利益上是有冲突的,而公司和基层员工的矛盾反而较小。我在给一些公司把脉时,最常给出的建议就是让它们辞掉一些中层干部。

其次,现在在任何单位里,业绩几乎只来自极少数人。也就是说,就算团队里的绝大部分人离开了,单位的业绩也不会有丝毫影响。这意味着,绝大部分人都可能成为腐食者攻击的目标。

为什么职场上存在庸人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大部分单位要养这么多庸人呢?原因有很多,单位不同,原因也不尽相同。除了维护团队规模之外,通常有以下三种原因。

第一,为了找到最有用、产出最高的少数能人(他们通常只占团队成员的 10% ~ 20%),管理者不得不招上 100% 的人。

因为“能”或“不能”很难从简历中看出来,甚至很难通过简短的面试就下定论,管理者得把人招进来,用一用才知道。

第二,管理者的领导其实知道中层干部心里的那点儿小九九,因此他们每年会要求中层干部淘汰一些绩效差的员工。

而中层干部不愿意缩小团队规模,便会在能扩张时尽量扩张,等到年终淘汰掉一些人后,团队还是能保持足够规模。

第三,对团队贡献最大的 10% ~ 20% 的能人是变动的。

可能今年是这批人,明年就变成另外一批人。由于不知道明年哪朵云会下雨,领导者只好都保留着。

当然,那些情商太低、和所有同事都处不好关系的员工,因为那些人本身有缺陷,成为机构精简的对象本来就在情理之中。

而我们要说的这5 种人,他们本身没有什么过失,只是因为所处的位置、自身的能力和资历让他们位于被腐食盯住的危险位置。

避免成为这5种人

第一种人是本来就在领导者淘汰名单上的。

不客气地讲,这些人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被淘汰,以便管理者可以向上级交差。比如,一个单位要求末位淘汰 3% 的员工,但这种事既不会有明文规定,也不会有文字记录,只会通过管理层之间的沟通传递, 以免搞得人心惶惶。

因此,这些人就成为每次末位淘汰或者裁员的对象。处在这种位置上的人其实应该有自知之明,因为他们每次绩效评估的排名都很靠后。当然,靠后的原因未必是能力问题。

总之,这些人一旦被列为淘汰的首选,最好赶快找下家,以免到时候措手不及。

第二种人是能力远达不到单位要求,当初只是出于各种原因被照顾进来的。

在美国,这类人通常是因为平权而被聘用的;在中国,则常常是因为人情关系。这类人总以为自己很安全,但他们在私下里是被歧视的,因为其他人都知道他们是被照顾进来的。

当然,领导者为了不惹麻烦,不会亲自触动这些人,但其他同事就不同了——他们为了自身安全,会将这些人赶走。

于是,其他同事成了腐食者,而那些被照顾进来的人就是被腐食的对象。当大家都对这些人表示不满时,领导者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将他们请走了。此时,其他同事会觉得领导者英明,甚至感激领导。

第三种人是一些职级和承担的责任不相称的资深人士。

很多人觉得,资深人士人脉广,过去的功劳大,应该是最安全的,其实不然。从腐食者的角度看,他们中的一些人恰恰是最脆弱的。

如果一个人能维持不断晋升的势头,那么他的地位是安全的,因为晋升代表他对公司的作用越来越大,自然没有人敢惹他。

但是当一个人的上升势头已经停滞,且在一个职级上待了很长时间, 他的价值就会越来越小。

一方面,他的收入比新人高很多;另一方面,他的产出未必比别人高。这时候,新人要往上走、升职级, 就要挤走在前面挡路的人。

因此,那些资深人士会成为腐食的对象。要想避免这一点,需要能力和职级同步提升。有些时候,职级提升得太快,能力跟不上,并非什么好事。

第四种人是不能为领导者带来价值的人,或者说既不能帮助领导者成功,也不能给同事带来帮助的人。

我在前文讲过,一个只需要 10 个人的领导者,可能会搞出一支 100 个人的团队。当然,任何领导者都不会让那 90 个人闲着, 他们会“创造”出一些事情给下属做。

只不过,这些事情对单位来讲可有可无。如果一个人被安排做这些可有可无的事情,在一个组织蒸蒸日上时,他的存在不会被挑战;可一旦有点风吹草动, 他就会成为腐食者的对象。

第五种人是还没有证明自己价值的新人,这既包括刚入职的员工,也包括刚刚从其他部门调过来的人。

一个公司一旦大规模裁员,这两种新人都是首当其冲被裁掉的,因为裁掉他们对单位业绩的影响几乎是零,对企业最安全。

不过,当一个单位迅速发展时,这两种人是安全的,因为新人常常好使唤。

因此,如果想换部门,最好在单位比较景气的时候换,而不要选择它风雨飘摇的时候。领导者在遇到必须裁员的压力时,除非他已经考虑好了要淘汰的人,否则最不得罪人的做法就是让新人离开。

职场上,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健康起来,不要成为腐食者或者任何人攻击的对象。一个自身健康、各方面都被看好的员工,没有任何人会去自讨没趣地招惹他。

你的朋友圈子,决定你的高度

今天主题是,我们应该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一个人一辈子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的婚姻。在步入婚姻殿堂之前,很多人纠结于是找喜欢自己的人还是自己喜欢的人。

当然,这种矛盾只存在于喜欢自己的人和自己喜欢的人不是同一个人的情况下。把这种选择推及各个层次的朋友上,问题就变成了我们应该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在这个问题上,巴菲特给了一种选择的方法,下面我就先从他如何挑选股票说起。

巴菲特的智慧

巴菲特挑选股票的标准和绝大多数人不同。

2017 年 4 月,他的旗舰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增持了苹果公司的股份,从 6100万股增加到 1.33 亿股,翻了一倍还不止。

这个消息传出去之后,苹果公司的股票自然上涨;作为苹果的股东,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也有小幅上涨,皆大欢喜。

当然,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要求,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需要给出增持苹果公司股票的理由,以免有炒作的嫌疑。

该公司给出的理由基本上是巴菲特的老生常谈,大致有两层意思:一是苹果公司的业务有发展前景,二是苹果公司是家好公司,因此值得长期持股。

很多人觉得巴菲特的话没什么信息量,因为这两条理由都是大家知道的,不然苹果公司的股票市值不至于一度被炒到万亿美元。

然而,被巴菲特认定为好公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对好公司的标准和别人不一样。

在更早的时候,巴菲特说过 IBM 和英特尔是好公司,但这两家公司的投资回报并不好,在大多数投资人看来算不上好公司。

那么,巴菲特考量公司的原则是什么呢?简单地讲,就是公司要对投资人好。

世界上有很多公司,它们的业务发展得很快,对自己的员工很好,但是它们只把投资人当作提款机,或者放在最后的位置上。

虽然每个人、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这种做法并没有问题,但是投资人的任务是获得回报,而不是理解某家公司的价值观。

因此,一家公司再好,如果不符合“对投资人好”这个原则,巴菲特就不会投资。

事实上,很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上市后业务增长得不错,但是由于根本不关心投资人的利益,股价几乎不上涨,甚至低于刚上市时的水平。这些公司就是对投资人不好的公司。

它们发展得再好,都和投资人无关,巴菲特这样的投资人根本不会去碰那样的股票。很多中国公司从美国退市,理由是美国股市低估了自己的价值,这只是找借口,真正的原因是它们对投资人不好,因此被抛弃了。

像网易这种长期赢利、不乱花钱的公司,股价从互联网泡沫后的低点至今涨了上千倍,是不会被抛弃的。

巴菲特所谓的好公司有这样几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能够稳定发放股息。

第二,有多余的现金时会回购股票(这样可以推高股价)。

第三,不断提高自己的利润率,而不是将大量的利润分给员工,或者管理层直接把利润拿走。

一家公司要达到上述要求,需要时间让业务稳定下来,让管理成熟起来。无论是英特尔还是苹果,在 10 多年前都不符合巴菲特的要求。

乔布斯是个随性的人,他首先考虑的是公司自身的成长,而不是回报股东。

但是,库克是一个对股东不错的掌门人,他执掌苹果之后,苹果公司在分红和股票回购上一直做得不错,这才让苹果入了巴菲特的法眼。

入了巴菲特的法眼并不等于能马上得到他的投资,因为巴菲特不能从一次两次的分红和股票回购中就得出一家公司真的对投资人好的结论。

巴菲特要确认这家公司在经营管理上是否长期如此,并且形成了习惯。只有形成了对投资人好的文化和习惯,才能够长期持续地保障投资人的利益。

这样做自然需要时间,科技公司也从“青春靓丽的小姑娘”变成了“半老徐娘”。因此,巴菲特投资的那些科技公司往往走过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也让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和其他很多投资人的方法不一样。

选一个喜欢自己的还是自己喜欢的

我经常用巴菲特的这种投资方法对人进行判断。

如前所述,想结婚的人常常纠结一件事——找一个喜欢自己的还是自己喜欢的人。如果二者不能兼得,大部分人从情感上出发会倾向于选后一种人,虽然理性上会觉得前一种人的行为更靠谱。

对此,每个人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选择。不过,我知道很多人在追求一个自己喜欢的人(但对方并不喜欢自己)时,总以为自己对对方好一点儿,就能够换得对方善意的回报,这种想法是非常天真的。

在人和人的关系上,本杰明·富兰克林讲过一句非常精辟而富有哲理的话:“一个帮助过你的人,比一个你帮助过的人,更愿意帮助你。”

我们看过、听过太多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故事。如果一个人对你不够好,无论你多么喜欢他(她),对他(她)和他(她) 的家人多么好,也换不得他(她)的真心或者友谊。

因此,在任何关系中,我们要找的都是富兰克林说的那种“帮助过你的人”。

当然,要真正了解一个人的秉性以及他(她)对你的态度, 并不是短时间能够做到的事情,即便你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得很频繁。

正是由于找到这种人的时间成本很高,一旦找到便要格外珍惜,无论对终身伴侣还是长期伙伴都该如此。那些对我们好的人将使我们终身受益,正如巴菲特挑选的那些好公司总是给伯克希尔-哈撒韦带来利润一样。

类似地,一个人在选择工作单位时,应该把对自己好、能帮助自己成长的公司放在首位,而不是觉得某家公司很酷、很热门或者多给了一点儿薪水就选择它。

我见过不少年轻人在接受第一份工作时,会挑选那些多给了 20% 薪水的公司,而不是那些能够帮助他们长期发展的公司。这就如同购买股票时只看股票的价格而不考虑它的内在价值一样。

几年后,我又遇到那些年轻人,他们终于决定离开那些不能长期对员工好的公司,重新找工作了。我问他们当初为什么挑选那些公司,他们说当时刚离开学校,想多挣点儿钱。

这种想法就如同巴菲特所讲的,以为自己在股市上捡到了一个便宜货,其实不过是被人扔掉的烟头,吸上两口就没有了。

还有很多人有幸进入一个好单位,却并不珍惜,为了提高一点儿薪水就跳槽,却不问新公司是否有能力、有意愿帮助自己长期发展。一个人一旦几次看走眼,就会失去判断力。

这并非因为他的智力水平不够高,而是因为他判断价值的方法彻底错了。有的人在我们看来命不太好,因为他对周围的人都好,而周围的人对他都不好;而另一些人命好,因为他们总有贵人相助。

其实在所谓“命”的背后,起主导作用的是我们判断价值的方法。

股市上的股票很多,再精明的人也很难扫一眼就看出它们的好坏,因此巴菲特才会花很长时间,静下心去考察一家公司。

在这个过程中,他自然会错过一些公司的青春期,这是他付出的代价,不过他的回报来自那些公司今后几十年带来的收益。

我们一生中遇到的人要比股市上的股票多得多,而人的行为表现常常比上市公司更复杂。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长期结交,不妨用巴菲特的方法仔细了解一下。

这样交到的朋友,大多能使我们终身受益。

你应该知道的 6 条人生智慧

上一篇读到,我们可以多和愿意帮助自己的人交朋友,因为“一个帮助过你的人,比一个你帮助过的人,更愿意帮助你。”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主题和自己有关。

如果能回到过去,我最想做的事情可能是和历史上的贤良有识之士进行对话。古希腊的犬儒派哲学家第欧根尼就是其中一位。

大家可能对第欧根尼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也许有些人只是听过或看过这个名字,但想不起他的思想和行为。不过,你可能知道古希腊有位哲学家住在木桶里,这个行为古怪的哲学家就是第欧根尼。

人们现在给第欧根尼贴的标签是犬儒派哲学家。顾名思义,犬儒派就是提倡像狗一样活着——这里的狗并没有贬义。

该学派在早期提倡根据自身的道德原则蔑视世俗的观念,返璞归真,不受各种习俗和规定的限制,也不追求奢华的物质享受,这和古代道教的思想有相似之处。

我总体上并不赞同犬儒主义,因为它发展到后期过于愤世嫉俗,而且丧失了赖以信奉的道德原则,变得无所谓高尚,也无所谓下贱了。

不过在第欧根尼身上这些特点并不明显,他的一些智慧一直影响着我。

成为自立的人

第欧根尼来自古希腊的锡诺帕,因此在正式的场合他被称为“锡诺帕的第欧根尼”。

他是一位古希腊贵族,在当时,古希腊贵族有很多奴隶帮助他们做事,而贵族自己只需谈天论道,有点儿像中国六朝时期的士族文士。

有一天,第欧根尼将他的奴隶都释放了。人们问:“没有奴隶你怎么生活?”

第欧根尼说:“奴隶没了主人可以生存,主人没了奴隶反而不能生存,这倒奇怪了。”

还有一次,第欧根尼见一个贵族正让仆人帮自己穿鞋擦脸,第欧根尼对他说:“他为你擦鼻涕的时候, 你才会真正感到幸福——不过这要等到你的双手残废以后。”

我在大学时读到第欧根尼的这些故事,受其影响才渐渐成为自立的人。

在此之前,我对家庭和工作单位多少有一些依赖,很怕自己孤单的时候活不下去。我不知道现在的大学生是否有过这种担忧,如果没有,那说明他们比我有出息。

我在大学里有一些闲暇时间,可以思考一些哲学问题。我用心体会第欧根尼的那些话之后,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就没有了。

人立于天地之间,必然有出路。有了这个自信,我才敢一会儿离开这个单位去读书,一会儿离开另一个单位去做自己的事情。

我在社交网络上有一句签名:千山我独行(不需相送)。我并不是要独来独往,而是不介意孤独,能够坚持自己的主张,不随大溜。这是第欧根尼给我上的第一课。

要有真本事

第欧根尼去旅游时,被强盗抓了起来,在奴隶市场上被卖掉了。

将他买回去的主人问他会做什么,第欧根尼说:“你要奴隶没有,要主人倒是有一个。”

对方听到这句话,对他肃然起敬,认为自己得到了一位智者,然后赶快让自己的儿子来拜师。

读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原来第欧根尼最大的财富是他的头脑。我走遍了中国各地,接触到各种人,发现浙江人普遍有一个优点,就是无论贫富多少都强调靠手艺吃饭。

我和当地很多成功的企业家有过接触,他们很多人起于贫困,上一辈人传给他们的只有一个价值观,就是人必须要有真本事——火烧不了,贼偷不了,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因此,浙江有很多低调但是很能挣钱的企业家。第欧根尼遇到了强盗,他的全部财富都在身上,贼抢不走。

如果是一个头脑简单的富豪遇到了强盗,钱财被抢光了,身家也就清零了。这算是第欧根尼给我上的第二课。

保持自由人心态

人有了立于天地的本事,才能成为真正自由的人,否则不论地位多么高都是奴仆。

后来第欧根尼到了雅典,那时他的名气已经很大了。亚历山大大帝听闻他的大名,派人去请他,希望能和他聊一聊。

第欧根尼说:“从雅典到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所在的地方)的距离,和从马其顿到雅典的距离是一样远的。”

意思是说,如果亚历山大大帝想聊,可以到雅典找他。这是真正自由的人的想法, 只有在金钱和地位面前丢弃掉奴性,保持自由人的心态,才能赢得对方的尊重。

我后来在换工作时,总是和新单位讲:“如果你们要找一个雇员,不一定非要找我,能干活的人多得是;如果要找一个合作者, 那我们可以接着商量。”

这样的表白可以过滤掉绝大部分用人单位,过滤出真心欣赏我的企业。

即便短暂合作,双方也应该是平等的。

一些单位希望我给他们讲课或者做顾问,我同他们讲:“你们是否可以来我这里谈呢?”

倒不是我摆架子,而是如果对方不愿意花时间、花精力上门,我的建议他们也不会看重、不会听。

因此,很多时候,哪怕对方开的条件再好,如果没有诚心,他们都和我没有关系。真正的合作,是建立在尊重彼此自由的基础之上的。

一些朋友问我,是否应该为了利益牺牲掉一部分自由。

从短期看,这么做或许容易得到一些物质利益,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名利做事情,将难以获得可叠加式的进步。

人一辈子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是绝大多数事情是可做可不做的,因为它们除了帮我们获得一些金钱(有的甚至连钱也得不到),产生不了什么影响力。

一些朋友问我如何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有必要做,我的标准是,那些花了精力做的事情要尽可能对自己将来的进步有益。

一些人爱蹭热度,见到某个知名人士或者知名企业就凑上去,除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实没有什么益处。这是第欧根尼给我上的第三课。

不要过分追求物质

第欧根尼觉得很多物质的享受都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就住在一个木桶里,自由自在。我一直不反对通过钱财和物质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但是我反对过分追求物质,那会成为生活的负担。

生活中有很多物质需求其实可有可无。大部分时候,对物质看重的程度只要稍微轻一点点,幸福感就会增强很多。这是第欧根尼给我上的第四课。

第欧根尼曾经生活在科林斯城,赶上了当地和其他城邦开战。城里的人忙于战争,第欧根尼无事可做,就把他的那个“窝”(木桶) 从城东滚到城西,再滚回来。

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你们都在忙,我也得做点事情。”其实他是在讽刺那些忙于战争的人。

第欧根尼的这个举动曾经让我反省战争的必要性。

小时候,作为一个男孩子,我免不了有想当将军、统帅、拿破仑的情结, 但是长大后,我逐渐变成一个彻底的和平主义者,因为绝大部分

战争不仅不必要,而且可笑。就拿科林斯城和希腊其他城邦的战争来讲,事后看起来不过像庄子说的那样,是生活在一只蜗牛的两只触角上的人们之间的战争。

在世界历史上,文明进步才是人类的主旋律。虽然历史书上记载了那些所谓影响国运的大战,但百年后冷静地回顾一下,输了或赢了对那个地区的影响其实并不大。

太远的不提,就看甲午战争,日本完胜,中国惨败,但是 120 多年过去了,今天的日本讨到什么好处了吗?中国不还是崛起了吗?现在中国的 GDP 大约是日本的两倍,靠的是这 40 多年的和平发展、文明进步。

再往远处看,德国在二战前的很多诉求现在都通过欧洲一体化实现了,而 70 多年前德国诉诸战争,给全世界带来了灾难。

这是第欧根尼给我上的第五课,其实输赢不重要。

自由和平等

第欧根尼最后还是和亚历山大大帝相见了。

这位千古一帝带着大军进入雅典,见到了他心仪的哲学家,而当时第欧根尼正坐在大街上晒太阳。

亚历山大大帝问:“我可以为你做点什么吗?”

第欧根尼说:“你挡着我晒太阳了。”意思是亚历山大大帝挪挪地方就好。

亚历山大大帝感慨地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也会做第欧根尼的。”

第欧根尼自由和平等的意识,让亚历山大大帝对他另眼相看。

我小有名气后,总有人邀请我吃饭以表达善意,大部分时候我会告诉对方,心意领了,吃饭就免了,有事情不妨直说。

要对我表达善意,最好的办法就是别占用我的休息和工作时间。这也是我从第欧根尼身上学到的,算是他给我上的第六课吧。

人其实都有两面:想成为亚历山大大帝的一面和想成为第欧根尼的一面。生活应该是这两方面的平衡,只不过我们通常更在乎亚历山大大帝的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

马斯洛把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底下的三层是和生存有关的基本需求,在此之上, 人们希望获得尊重并实现自我价值,而大部分人能够想到的就是学习亚历山大。

但是,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将个人的幸福、荣辱和成就放到一个很大的时空中去考量,就会发现,纵使成了亚历山大,那点儿成就也显得微乎其微。

在历史上,亚历山大的帝国在他死后就迅速解体了,而让他能够出现在今天历史书上的主要原因,反而是他在无意中将希腊文明带到了周边地区,从此历史上有了一个被称为“希腊化”的时代。

第欧根尼古怪的一生让我从另一个视角看待人生——人最重要的是生活着,快乐着。

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主题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词语,它广泛存在于现代的家庭关系中,不管是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还是我们和我们的上一代,一些彼此都不能互相理解的事情,只要联系上这个词语,似乎就能变得明朗起来。

猜出来了吗?这个词就是“代沟”

c37a572cbf5f445abe8cb38dbcd02bd0

“代沟”这个词恐怕算得上社会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了,但是大部分长辈,特别是十几岁孩子的父母是不愿意接受它的。

有趣的是,认为自己和父母间代沟最大的,恰恰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一旦和父母意见不合,常常不分谁对谁错就甩下一句“我们有代沟”,仿佛一切问题都可以因此掩盖起来,而他们的父母则认为是孩子不听话。

那么,到底是孩子错了,还是成年人错了?是孩子进步了,还是成年人退步了?大部分成年人会觉得孩子太傻、太天真,等他们长大一些就会明白事理,就如同曾经想成为麦田守望者的那个男主角。

如果父母抱有这种想法,和青少年的沟通就会变得极为困难。父母应该想一想,绝大部分成年人都曾有过自己孩子当下的梦想,虽然不同时代的超级英雄有可能不同。

比起责怪孩子,父母更应该反思自己是如何梦碎的。

梦碎的第一个原因是许了很多不切实际的愿,让孩子做了不切实际的梦。大部分家长总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描绘一个超级美好的未来,设计一个不切实际的人生。

比如,告诉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就能有出息。但是,哄孩子读书容易,兑现将来的承诺却不是家长和老师能办到的。

孩子最终能走多远,不取决于父母给他们描绘的承诺,而更多地取决于他们自己在不停往前走方面有多大的意愿。

3e719179b6d1420f98104d69d6b14566

在美国,很多食不果腹的非洲裔孩子从小被告知自己是天使。

其实大家都清楚,没有人真当他们是天使。很多孩子小时候就有做总统的梦想,到了中学,这个梦想就变成了当 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球星,可真正成为 NBA 球星的人实在太少。

在美国,人们都认可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夸孩子的目的是让他们有意愿自己往前走;否则,仅仅对孩子做出夸张的肯定,而不花精力培养他们,是没有用的。

这就如同一个在班上总是考 60 分的孩子,如果家长和老师不断地告诉他,他是班上最聪明的学生,这对他不仅没有帮助,反而有害。

类似地,在中国,每一个小学生的家长都假定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是班上的前 5%,并按照这种假设教育孩子,逼孩子参加奥数训练、思特盟( 英语 STEM 的译音,即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的培训,还要孩子培养一堆兴趣。

最终有一天孩子发现,一台戏只有一个人能当主角,自己能当上配角就不错了。

相比之下,犹太人教育孩子的方式要现实得多。我的女儿小时候是在家门口的犹太幼儿园接受的教育。

让我吃惊的是,那家幼儿园不允许孩子穿超级英雄或者公主和王子的服装。

老师给的理由是,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没有超级英雄,也没有童话中的公主和王子。告诉孩子,世界不是他们自己设计的,今后的一切都要靠他们自己努力。

这是缩小代沟的第一个办法。

成年人一方面让孩子相信超级英雄,另一方面自己却不相信,这实在有些矛盾。

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成年人自己的挫败感。

767822b2d41148179f79c1c38d1a85fc

我们绝大部分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受挫的过程,就如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男主角。人在经历挫折又无法彻底解决问题之后,会越来越认命,放弃越来越多想要的东西。

相比之下,亚历山大、拿破仑、乔布斯和马斯克,这些现实生活中的超级英雄虽然也受过挫折,但总体来讲他们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这使得他们依然保持着雄心壮志。

因此,缩小代沟的第二个方法是,与其直接“杀死”孩子心中的超级英雄,不如让他们的梦想多延续一段时间。

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在我看来,这句话最多说对了10%。

失败的原因往往有很多种,而成功道路的数量就极少了。

知道“1+1 不等于 3”,并不等于知道“1+1 等于 2”,因为除了 3不是答案之外,4、5、6……都不是。

对那些仅仅满足不失败的人来讲,失败的教训可以让他们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对于想成功的人而言,失败的教训远没有成功的经验重要。

一个经常失败的人会习惯性失败,相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失败是容易的事情,但成功却要经历千难万难。从失败中固然可以学到经验教训,但是效率实在太低了。

更糟糕的是,过多的失败会让人丧失勇气,从此离心中的孙悟空越来越远。相比获得的一点点经验,失败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的大。

虽然人很难做一件事情就成功一件,但总该尽量避免失败,这样才能少受挫折。

对家长来讲,让孩子避免失败的一个方法,就是在给他们想象空间的同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而不是画完一张饼就不闻不问了。

比如,在申请大学时,如果家长过分干预孩子的选择,结果常常事与愿违。但是,如果只给孩子定一个很高的目标,不帮助他们防范导致失败的明显失误,结果通常也不好。

有些颇为优秀的孩子,遇到一两次挫败后,对但凡要经过申请、竞争才能得到的机会和职位会失去追求的勇气,那种挫败感让他们过早地放弃了心目中的超级英雄。

最终,大部分人会放弃自己心中的孙悟空,也没能成为超级英雄。这很正常,我们坦然接受就好了。凡人有凡人的幸福,超级英雄的结局未必都很好。

每一个人的性格不同,强求自己做难以做到的事情,未必能幸福。苹果早期的董事会主席马尔库拉,他就是选择了凡人的幸福,放弃了拼命成为世界首富的机会。

对年轻人来讲,与其心中总想着孙悟空或者超人,不如做点儿实事让这些超级英雄在心里活的时间长一点。

对成年人来讲,与其先给孩子们讲孙悟空的故事,之后又“杀死”他们心中的英雄,不如回想一下自己当年的心态,做点儿实事让自己从成功中获取信心。

这样一来,代沟或许多少能够填平一些。

成年人被现实击到梦碎,或许是和青少年造成代沟的本质原因,但追溯回成年人的年少时光,哪个的心里又没有留下过“孙悟空”的痕迹呢?只不过,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逐渐“杀死”心中那些超级英雄的过程。

与其说是填平代沟,不如说是人们都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把事情做好的 “三条边”

成年人的梦碎或许是与下一代产生代沟的根本原因,无论心中是不是有一个“超级英雄”,是不是有一个“美好愿景”,伴随着成长的阵痛,这些“憧憬”总会很轻易地幻灭。

但只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从成功中获取信心,一切还大有可为。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主题是把事情做好的“三条边”,如果把成功比喻成一座高楼,那把事情做好的“三条边”就是通往高楼顶层的阶梯。

偶尔做成一件事并不难,有些时候仅仅是运气使然,难的是找到一些系统的方法,获得可复制的成功。

为什么近代以来不断有发明创造出现,这和找到了系统性的方法有关。

所谓最具普遍意义的通向成功的方法论,从根本上说,就是搞清楚做事的边界或者极限,搞清楚做事的起点以及从起点通向边界的道路。

我把它们称为做事情的“三条边”,把它们放在一起,会呈现出字母“Z”的样子,如下图所示。

image-20200622195149473

图中上下各有两条线,中间有一条斜线将它们相连,斜线下面粗上面细。

接下来,我会解释这三条线的含义。

能力基线

下面的一条线是基础,我把它称作基线。它可以被理解成直到今天为止,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工程和其他知识,或者理解成人做事情时要掌握的知识。

对不同人来讲,这条线的高度是不同的。对一个专家来说,这条基线很高;对一个刚入门的从业者来讲,这条基线就很低。

我们做所有工作,都应该建立在这条线的基础上,而不是从它的下面做起,这一点很重要。

为什么有一些民间发明家花一辈子时间搞出来的发明,除了让其他人笑话,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呢?因为他们的起点远远低于这个时代的基线。

直到今天,我们在电视上还能看到一些励志节目,介绍几个民间发明家努力研制小飞机或者电动汽车的故事。

电视台励志的本意固然好,但是那种不讲究科学、蛮干胡干的做法给年轻人传递了错误的信息。那些做法除了浪费时间和金钱,根本不会有什么结果。

很多人花了一辈子时间,甚至用全部积蓄搞出来的东西, 对社会没有任何意义。就算做成了,水平也太低了,而水平太低的原因是脚下的那根基线太低了。

假设研制飞机的专业团队所在的基线有三层楼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动机专业毕业生的基线是在地平线上,那么那些民间发明家的基线就是在地下三层。

因此,做事情最有效、最容易成功的办法,就是先将自己的基线提高,而不是从地下三层做起。

比如,通过学习达到北航毕业生的水平,也就是地平线的水平, 而不是关起门来自己琢磨,花一辈子时间慢慢爬到这个水平。

有人可能会拿我前面讲过的莱特兄弟当反例,觉得他们在发明飞机前,也只能算民间发明家。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或者说是励志读物误导了读者。

当然,现在绝大部分人不会去当民间科学家或者发明家,但是很多人在工作中用的方法和民间发明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立足于一个非常低的基线。要想把工作做好,首先要提高基线。

很多在专家看来是常识的知识——在工作中不需要太动脑子,拿来就能用的知识——对另一些人来讲就是高深莫测的新知。可以想象,二者谁更可能把事情做成功。

类似地,绝大部分散户在投资时,和民间发明家造飞机也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从地下三层做起。交了半辈子学费,是否能达到地平线的水平,还未可知。

对他们来讲,更有效的方法不是自己到股市上交学费,而是接受教育,去正规的机构中历练。

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基线。大学毕业就比中学毕业的基线高得多。大学毕业的人还会不断参加培训和学习, 也是为了提高基线。很多时候,我不主张大学生退学创业,因为他们的基线太低。

理论极限

最上面的那条线,是理论极限,也是无法突破的。我们可以认为这是造物主创造宇宙时留下来的,比如,光速、绝对零度、能量守恒定律,以及数学上的很多极限,等等。

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一个差别在于,是否了解极限的存在。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为什么火电厂或者轮船上使用的涡轮蒸汽机的效率,达到 60% 左右后就无法再提高了?

因为不论工艺如何改进,蒸汽能达到的最高温度是有限的,热力学中的卡诺定理限定了蒸汽发动机效率的上限。

有了这个理论基础,任何一个研究发动机的人,做起事来都不会异想天开,也不会问出“为什么蒸汽机的效率达不到 90%” 的傻问题。

但是,不知道卡诺定理的人就有可能去追求达不到的效率。

计算机有三个极限:在理论上,图灵机能解决问题的范围就是极限;在物理上,原子的尺寸(和在那个尺寸下电子的波动特性)就是极限;在系统设计上,冯·诺依曼系统结构也是一个极限。

有人问量子计算是否能够突破计算机的极限?很遗憾,即便量子计算能够像理论设想的那样,将破解密码的速度提高百万倍,也依然没有突破上述三个极限,尤其没有突破图灵机的极限。

当下,判定计算机领域伪科学的一个方法,就是看它是否声称突破了这三个极限。

攀登的阶梯

当然,有了基线,也知道极限在哪里还不够,还要有一个能够扶着向上攀登的绳索或者阶梯。

我还是用工程上的例子来说明。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鸟巢,在工程上是一个了不起的建筑。如果早建 20 年,全世界都做不到,因为那时的基线太低。

比如,技术上还做不到进行超大型规模的钢结构施工。到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实现鸟巢的建筑基础有了,也就是有了一条基线。

但是,要把鸟巢从图纸变成现实,还需要扶着一条“绳索”往上爬,这就是工程师的任务。

据鸟巢总工程师李久林先生的讲述,这件事并非一个简单的施工建设问题,而要从建筑工程勘察、结构设计到施工过程,加上施工技术管理、科技研发管理,建立一整套可行、高效的方案。这些方案就是我在图画的连接基线和极限两条线的斜线。

为什么这条斜线下面粗、上面细呢?因为靠近基础的部分,的人很多,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很多。

而越往上,目标的难度越大,常常就没有太多的道路可供选择,甚至很多道路要靠自己探索,因此越来越细。

包括工程师在内的专业人士,做的就是找到或者编织出攀登绳索的工作。在生活中,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普遍适用。

我有一位朋友(且称他为 L 君吧),他在国内投资界很有名。L 君说他第一次融资的过程就是编织绳索的过程。

L 君过去在企业界颇有名气,在工程师里颇有感召力。因此,当他准备做投资时,金融界的很多人都表示愿意和他合作。

L 君一开始很兴奋,但是谈了一轮后发现,大家其实都是指望用他的名气再去找别人融资,并不愿意把自己的钱交给他来投资。

而且国内做投资的人常常有个毛病,口袋里可能连 1 亿元的现金都没有,就说要做 10 亿元的基金。几个月下来,L 君见了不少人,基金和孵化器却还停留在纸面上。

这时 L 君感觉事情不对劲,他虽然目标明确,却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总是在圈子外徘徊。

后来他找到企业界的一位泰斗求教,那位老先生告诉他,他现在已有的经验、影响力和人望,构成了脚下的基础,这也是很多基金想拿他的名字去融资的原因。

但是,因为他自己既没有管理过资金,也没有创业经历,各家基金其实不愿意直接把钱交给他管理,这是他欠缺的一个基础,或者说是基线所在。

认清了自己的位置,看清了上下两条线,L 君的目标就明确了。

他要迈出的第一步是补足欠缺的基础,提升自己的基线。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L 君需要有一条明确的通道。通道由一个个台阶构成,我们可以把台阶理解为行动步骤。

通道之外的所有事情都不要做,无论有基金许下多大的承诺,他都不理会。L 君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重新圈定了融资目标以及要做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凡是不在他接近目标的通道上的事情,他一律回绝。最终,他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影响力,从工业界(包括那位老先生那里)而不是金融界获得了足够数量的投资。

等到融资基本搞定,他又利用自己在工业界和媒体领域的影响力,聚集了一批年轻人。然后,开始做大公司需要却不愿意建团队做的项目,并且很快就有几个项目获得了工业界的认可。

这样一来,他就把过去的天花板变成了后来的基础。有了新的基础,很多投资人就真的带着钱来找他合作了。

此时,他其实已经把自己的基线提高了,当然也会看到头顶上更高的极限。有了这一次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且是可以复制的经验,他在近十年间,把事业越做越大。

现在,他已经是中国最知名的投资人之一了。

我们常常会提到一个词:工程化。所谓工程化,就是依靠一套可循的,甚至相对固定的方法解决未知的问题。

我把这种方法论简化成三条线,可能过于简单,但是便于记忆和操作。

专业人士通常有着良好的训练,下面的一条线基准较高,也清楚上面的一条线在哪里,缺乏的可能只是第三条线,即从下往上的那条斜线,他们要做的就是沿着那条线往上走。

找不到上下两条线,是蛮干、傻干;找不到第三条线,永远只能纸上谈兵。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三条边”的意思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基线,以看到更高的理论极限,然后沿着阶梯向上爬,利用系统的方法,更容易获得可复制的成功,并从每一次成功中吸收经验。

因为对于一个想要成功的人来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如何成为精神上自由的人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主题是——如何成为精神上的自由人。

c37a572cbf5f445abe8cb38dbcd02bd0

2015 年,一位 ×× 省级文科高考状元为自己没有接受素质教育而感到自豪,因为他把别人花在接受素质教育上的时间都拿来刷题了,因此他成了高考的“省级状元”。

不过,靠每年寒假刷 36 套题、暑假刷 144 套题而当上“状元”,自然会牺牲很多东西,包括各种素质的培养。

我因为从小体会过中国最穷困农村的状况,非常能够体会一个贫家子弟要通过考试获得晋升机会的心态。

但是,对于中国大部分孩子来讲,这未必是一条能让他们幸福的道路。

事实上,作为中国大学的客座教授和美国大学的管理者,我非常清楚中美两国虽然在高等教育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顶尖的大学最想要的都是做两遍题就能取得好分数的学生,而不是刷几百套题的人。

一个人对自己没有接触音乐、绘画、舞蹈、主持、奥林匹克竞赛和计算机感到自豪,而不是遗憾,我很怀疑这类人的人生道路是否会很精彩。

现在,大部分中产阶层家庭的孩子并不需要把青春都用来刷题,现在的孩子应该追求一些温饱之上、物质以外的东西。中国大中城市的很多家长让孩子从小体会艺术的美感、体育的拼搏精神,锻炼服务同辈人和社会的领导才干,都是对应试教育很好的补充。

一个懂得美、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精彩。当然,素质教育远不止音乐、绘画、舞蹈、主持、奥林匹克竞赛和计算机,那些都是手段,目的则是培养既能适合社会,也能愉悦自己的自由人。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获得,读经典著作就是其一。

很多人问我读经典有什么用。或许真没用,但素质教育从来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虽然宋真宗曾经讲过“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但是我们见过几个古代的老学究有黄金屋和颜如玉的?

事实上,读书、读经典既不能直接带来金钱,也不能帮助年轻人考上好大学。但是,当人们需要用到经典,却不知道经典中的内容的时候,只能悔恨自己读书太少,修养不足。

不读书的人通常难以提高自己的经济水平,而这一点只有当人们遇到天花板又突破不了时才能体会到。这些大道理不用我多讲,媒体上随处可见。

我只想谈一个实际问题:不读书、缺乏修养,想找一个好的伴侣是非常困难的。巧读书、长见识、修身养性,无论对成家还是对立业来说,都有很大的帮助。

找到好的终身伴侣,是每一个青年人的梦想。

英国爱情小说女王简 ∙ 奥斯汀说过,一个经济条件好的人,到了年龄都是想要结婚的。

按理说,年轻人总是相互吸引的,找到一个合适的男女朋友并不应该是一件难事,特别是对那些俊男靓女、才子佳人来说。

但事实并非如此,总有些看上去条件不错的青年男女找对象有困难,以至上一代人都等不及了,不得不给他们施加压力。

站在年轻人的角度考虑,条件稍好一点儿的人想找一个理想的伴侣,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曾经发生在我身边的追“女神”的故事。

先要说明的是,我所说的“女神”并不是指只有美貌的“花瓶”。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我想举两个具体的例子,比如,既有美貌,又有才情智慧的林徽因可以算是“女神”,伊万卡·特朗普也被很多中国男生形容成“女神”。

3e719179b6d1420f98104d69d6b14566

在现实生活中,要追到这样的人自然很不容易。在我身边发生的那件事,虽然没有统计意义,但可以说明男生才情的重要性。

我有一个同学 A 君,长得仪表堂堂,书读得也不错(我指的是专业书读得不错,学习成绩不错),为人又很好,从中国最有名的大学毕业,硬件条件没的说。

到了单位以后, 他遇见了一位可以称得上是当代林徽因的女生,我们不妨称她为 B 小姐。我见过 B 小姐,她有多漂亮呢?如果把银幕上的美女都请下来和她放到一起,人们还是会首先注意到她。

当然,B 小姐更为吸引人的地方是她的才情和为人,薛宝钗有的优点在她身上都能看见。

在业务上,她在一个几千人的单位中名列前茅。最终,她在自己所在的领域取得了事业上极大的成功。单位里有这样一位女生,没结婚的男生自然会心动,就连结了婚的都想找机会和她多说两句话。

想追求 B 小姐的人实在太多,有的直接去表白,有的托人带话,有的送礼物,有的主动帮她做事情,我的同学也不例外,极为殷勤。可能他还算有竞争力吧,和 B 小姐混得比较熟。

B 小姐自知自己的条件不错,虽然追求者很多,但是从不轻易对人做出承诺。

这样的女生其实容易在单位里招惹嫉恨,但偏偏 B 小姐特别会做人,有薛宝钗的本领。她从不拒人千里,既能让每个人都觉得她很友好,又能和他人保持距离,不让其他人胡思乱想。

对于女同事,她也能把关系处得特别好,以至那些未婚的女生并不嫉妒她。

那时很多单位会举办以交际为目的的舞会,这些舞会自然成了青年男女彼此相识的好机会。B 小姐不善此道,又怕被男生纠缠,无论别人怎么邀请,她都很少参加。

即使去了, 也是露个脸转一圈就走了。不过凡事总有例外,有一次她很早就去了舞会现场。

当时很多男生,包括我的朋友 A 君都兴奋得不得了, 都想请 B 小姐跳舞,可 B 小姐大多都谢绝了,仅仅出于礼貌跳了一两曲就坐到了一旁。

大家见 B 小姐不愿意跳舞, 就凑上去和她聊天说话。这时,刚到公司几个月的 C 君邀请 B 小姐跳舞,B 小姐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而且不太会跳舞的她居然陪着 C 君跳了一晚上——之后的故事就不用多讲了。

A 君不死心,后来去问 B 小姐,C 君有什么明显比别人强的地方。B 小姐对 A 君倒也诚恳,便告诉他,她第一次见到 C 君就觉得这个人和周围的人不一样,那种优雅和涵养是极少见的。

多年来,她想说的话都没人可说,那一晚总算有一个可以说话的人了。A 君还是不死心,问他们聊了什么。B 小姐说他们只是随意地聊,比如《红楼梦》《神曲》《浮士德》。

很多人在谈这些经典时,只是卖弄一下学识,但是 C 君的见识远在他人之上,这便是吸引 B 小姐的地方。

而那些见识, 离开经典的话,断然不会存在。A 君是一个非常体面的人,从不死缠烂打,此后就打退堂鼓了。

767822b2d41148179f79c1c38d1a85fc

很多年后 A 君和我说起这件事情,依旧怅然不已。后来我认识了 C 君,他果然有很多别人没有的长处,不仅是单位里的超级明星,而且那份学识、优雅和涵养足以让他永远成为一个圈子的中心。

人这一辈子,大部分时候需要的不是去战斗、去征服、去比别人考得好,而是要对别人有用。没有女孩子喜欢一个天天和别人比考试成绩,但对自己没有帮助的男生。

而最好的女生都是有点儿情趣的,并非男生觉得自己的硬件条件好就能打动得了的。聪明的女生并非只贪图外表、学历、钱财和家庭出身,她们有对幸福的理解和对未来的追求。一个能洞察人心的男生,在这方总是有点儿优势的。

无论博雅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在英语里都是同一个词—— liberal arts。它最初来源于希腊语。arts 并不仅限于艺术,还包括科学之外、哲学之下所有和生活直接相关的知识和智慧;liberal 最初是指古希腊的自由民的属性,他们是各个城邦的主人,有自由意志,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

博雅教育就是针对这些自由民进行的素质教育,奴隶是不能学的。与之相对应的是具体做事的技能,奴隶和自由民都可以学习。

因此,是否接受过博雅教育,是区别自由民和奴隶的特征。在物质不丰富的年代和地区,人虽然有人身自由,但是时间都用来获取谋生的基本物质了,博雅教育是无从谈起的。

现在,中国人大多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不仅是法律上的自由人,还应该成为精神上的自由人,因此博雅教育就显得特别有必要。

捧起一本好书,细细体会个中滋味,不啻为自由人的享受。

一定要做的 5 件事

昨天我们读到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精神自由的人,今天我们要分享的主题是,一生要做的5件事。

c37a572cbf5f445abe8cb38dbcd02bd0

第一件事:恋爱,结婚,生子。

恋爱、结婚、生养后代是人的本能,原本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当我们欢呼文明进步的时候,这些事反而成了很多人的难题。

现在,很多年轻人到了 30 岁还没有认真恋爱过,更不要说那些忙于学业的大学生了,他们根本没有心思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日本已经进入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无性欲社会。

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的调查报告,有 36% 的男性和 39% 的女性到了 34 岁还没有性经验,这和很多人想象的成人艺术文化发达的日本完全是两个样子。

中国虽然还没有达到日本社会的程度,但是一些一线城市已经有了这种趋势。很多人沉溺于虚拟世界,为所谓的二次元文化辩护,并且用多种方式证明这是不可阻挡的未来趋势,或者说现实生活越来越不重要。

但是在我看来,真正的成功者,真正有幸福生活的人,应该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功,获得最真实和最丰富的生活。

因此,我多次建议大学生在学校时要认认真真地谈一次恋爱,享受爱情,因为这是人成长必要的经历。

当然,有一些人会说自己工作忙,没时间恋爱、结婚,更没有精力和财力养孩子。站在人一生的时间跨度和整个社会的范围来看,绝大多数人的工作没有他们想的那么重要,更不能和生活相比。

世界上绝大部分事情没有张三去做,自然有李四做,李四甚至会做得更好。但是,每一个人的具体生活是独一无二的,既不能由别人代替,也不可能等以后有时间再补上。

很多人觉得以后有的是时间,其实等于永远没有时间。

我经常坐邮轮旅行,在邮轮上总能遇到很多金婚甚至钻石婚的老夫妇。我在赞叹他们健康长寿之余,和他们聊一聊后就会发现,婚姻是他们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了婚姻,通常会有孩子。很多年轻人在有孩子之前嫌烦。我自己多少也是如此,但有了孩子后,我发现自己获得了想象不到的快乐。

中国人喜欢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西方人则会将他们视为上帝赐给自己的礼物。

既然是私产,就会随心所欲地处置;如果是上帝的礼物,则要呵护和尊重——这在心态上会略有差别。

我是在美国抚养孩子的,或许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更多些,我更多的是享受她们成长的过程,而不是要求她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享受孩子的成长过程时,我们就能由衷地感到幸福。

3e719179b6d1420f98104d69d6b14566

第二件事:尝试做一次自己喜欢的事情。

当下的人为了生存,常常不得不根据薪水的多少和行业的热门程度来决定自己该做什么事情。只有很少人做的工作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但是,人一辈子至少应该尝试做一次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倒不是说每个人都要辞职创业,我仅仅是建议大家尝试一下,特别是在年轻、失败的成本不是很高的时候。

上帝给每个人很多天赋,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

我的小女儿过去从来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的天赋在她身上根本看不到,姐姐喜欢的事情她也不喜欢。她在学校里尝试了不少集体活动,但都中途退出了,在合唱队里唱歌时,她连嘴都懒得张。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声乐老师说她有声乐天赋。刚开始我和她妈妈都有点儿不相信,后来让老师教了她一点儿歌剧的唱段,发现她果然有天赋之后,她自己喜欢上了这项活动,从此认认真真学习唱歌剧。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 她已经 4 次被卡内基音乐厅和林肯艺术中心邀请登台演出。

当然,我很理解大部分人因为生活压力,未必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但是至少要有一项兴趣爱好。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写《具体生活》这本书,它的主题和我过去写的书完全没有交集。我一直觉得我们要做有趣味的人,而不只是一个工作和赚钱的机器。

有趣从兴趣开始,《具体生活》这本书其实讲述了我的兴趣养成过程。

此外,兴趣不仅仅是让自己喜悦,还能提升自我,因为在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到极致的过程中,能够让自己得到升华。没有兴趣的人,或多或少有点儿狭隘。

767822b2d41148179f79c1c38d1a85fc

第三件事:回馈。

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是奇迹。生活如此善待我们,所以我们必须花一些时间、精力和辛苦挣来的钱去回馈生活,特别是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

此外,我们还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回馈不仅可以让我们内心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实实在在地改善一些人的生活。我们周围的人能够过得更好,反过来也会给我们一个更好的环境。

回馈是多方面的,孝道就是一种回馈。但是,回馈不仅限于对我们的父母、恩人、亲友或母校,还包括对整个社会以及那些和我们素不相识的人。

很多人说自己太忙或者太穷,没有时间或者金钱回馈,其实回馈完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从现在开始身体力行。

世界最著名的慈善家恐怕当属约翰·洛克菲勒了。据估计, 他一生捐出了 5.5 亿美元的巨款,按今天的 GDP 水平折算,相当于 1000 亿美元左右。

他帮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了公共卫生学院,这是美国现在最好的公共卫生学院;洛克菲勒还在中国创立了协和医院。

此外,他出巨资(8000 万美元)帮助芝加哥大学从一所很小的教会学校变成现在的世界一流大学,还建立了在医学界非常有名的洛克菲勒大学。

在接受洛克菲勒捐赠的大学名单中,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布朗、卫斯理等名校都在其列。

此外,后来的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了正在研制青霉素的英国科学家弗洛里等人访美进行合作,这直接催生出药用青霉素。

洛克菲勒并非在有钱后才开始做善事的,他在 16 岁有第一份工作时,就将自己收入的 6% 捐出来,并且一生都在做回馈社会的事情。

类似地,在 2018 年因为给母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捐款18 亿美元,而刷新全球教育机构最大单笔捐款纪录的布隆伯格,他的第一笔捐款是刚毕业参加工作时捐出的,虽然只有 5 美元。同样,没有时间也不过是托词。大部分人恐怕不会比我更忙,

但我每周依然会在周一、周三两天准时去看望我的母亲。如果我能挤出时间做到,99% 的人应该也有时间做到。

每次到了看望母亲的时间,不论我是在开会还是在做别的事情,我都会告诉其他人,我现在必须离开了。时间一长,周围人都知道在那些日子不要指望我加班,也不要在快下班时给我安排事情。

坦率地讲,即便是国家元首所做的事情,也并非每一件事都是重要的,何况我们常人。2019 年初,美国政府关门了 30 多天,大家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没有谁感觉到生活变得艰难了。

也就是说,美国政府里除了海关工作人员等极少数的人,绝大部分人平时做的事情其实可有可无。我们做的那些引以为豪的事情,其实远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重要。所以,任何没时间的说法都是托词。

总之,回馈不能仅仅有心,还必须有行动;只有采取了行动, 才能证明有心。

df7fb4a91d114cd2875d32c3399a0050

第四件事:有一个信仰。

人应该有信仰,这个信仰未必是宗教信仰,但是必须有。因为当我们失去了方向和动力,感到不知所措的时候,信仰会让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事情。

当我们不得不做出很多抉择,比如在道德和利益上纠结时,信仰能帮助我们找到符合本心的选择。

信仰的作用不止这些。有了信仰,我们在表明立场时就敢于站出来,理直气壮地向不公正大胆抗议,或者喊出我们相信的原则,这就是勇气。

一个有信仰的人,如果知道自己是对的,就不怕恐吓,敢于行动。

f3c8601285b44d2da5d23de5c05a6bb3

第五件事:留下遗产,。

每一个人最后都应该考虑留下一些遗产,当然,这里说的遗产不只是钱财。

根据幸福学的理论,幸福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基因的传承,即传宗接代,因此,子嗣本身就是遗产的一部分。当然,动物也能留下这种遗产,因此人类的遗产应该比这个更多。

我最早思考遗产这件事其实是在读博士时。当时我的导师贾里尼克教授对我说:“博士和硕士是不同的,硕士只要掌握专业技能即可,博士需要对人类的知识体系有所贡献。虽然你做了很多工作,发表了不少论文,但是你还没能解决一个以前没有人解决过的、对后人有意义的问题。因此,我还不能让你毕业。”

我听了这话当然很不高兴,因为很多学习水平不如我的人早就毕业了。但是现在我要感谢导师的这番话,它让我最终为人类的知识体系添上了一块砖,这或许就是一种遗产。

每个人都可以问自己这个问题:如果这个世界没有我,是否会完全一样?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说明你没有留下什么遗产;如果因为你做的一些事情,哪怕很小,哪怕微不足道,但世界因此不同,那么这就是你给世界留下的遗产。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知道自己不必浪费时间做哪些事情了。


Comments

Content